生物分析中色譜峰殘留的應對措施來源:普瑞瑪 時間:2022-08-05 17:01:46 瀏覽:2174
殘留(Carryover)是指前一個樣品殘留在分析儀器上的殘留物而引起的測定濃度的變化。根據《生物樣品定量分析方法驗證指導原則》(中國藥典,2020年版第四部9012)、《Bio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 M10》(ICH,2019)和《Guidance for Industry: Bio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FDA,2018 Final)等法規及指導原則,殘留考察方法是通過在ULOQ濃度樣品之后分析空白樣品,其可接受標準為在ULOQ之后的空白樣品中殘留應不超過LLOQ樣品中待測物響應的20%及內標響應的5%。殘留問題可能出現在方法開發驗證、樣本測定或方法轉移等時候,若不及時發現并采取措施使之符合可接受標準,那么它會對試驗樣品測定結果產生干擾,從而影響實驗數據的準確性,因此殘留可控化顯得尤為重要。
一般來說,殘留主要分為以下3類: 1、經典殘留,主要與進樣溶劑在儀器系統中的死體積有關。 這種殘留多數來源于儀器設計本身。儀器系統一般由多個不同部件組合而成,因此各個部件連接處存在一定的空隙,當進樣溶劑被注入至儀器系統中時,進樣溶劑會在各個空隙處有所 “停留”,“停留”下來的樣品會在后續進樣時出現。特別是當儀器系統經歷高壓環境后,這些空隙有可能變大,從而影響殘留的可控性。因此在試驗開展前,應檢查儀器狀態,適時更換/拆卸/沖洗進樣閥、定量環、進樣針、針座、連接頭、在線過濾器等部件,對儀器做好日常維護,確保儀器狀態良好。
2、吸附殘留,主要與儀器管路、色譜柱等有關。 吸附殘留在分析中較為常見,吸附殘留與分析物的結構和理化特性緊密相關,因此在試驗開展前,應充分了解分析物的pKa、LogP和LogD等參數,從而迅速的篩選到適合的色譜柱,如對于強極性化合物可以采用HILIC親水型色譜柱,Amide型色譜柱是糖類分析的理想色譜柱,五氟苯基柱廣泛應用于核酸分析中等等。除此之外,還可以考慮加大洗針液的體積、延長洗針時間或優化洗針程序,如將沖洗進樣針外壁改為沖洗進樣針內、外壁等。還可以根據分析物的性質來調整洗針液的組成,比如脂溶性化合物在弱極性洗針液中洗脫效果更好,酸性化合物在堿性洗針液中洗脫效果更好;或者考慮增加有機溶劑在進樣溶劑中的比例,從而降低進樣溶劑的極性;或者考慮將PEEK管線改為吸附作用小的不銹鋼管線等等。
3、洗脫殘留,主要與進樣溶劑的不完全洗脫有關。 對于這種殘留,可以考慮優化洗脫程序,比如將等度洗脫改為梯度洗脫,增加洗脫平衡時間和減緩流動相變換速率,這樣有助于增強洗脫能力,有效地將進樣溶劑中各種極性的化合物洗脫完全,或者在反向色譜系統中增加有機相的起始比例、延長高比例有機相洗脫時間,有助于減弱殘留影響;或者調節流動相的pH值、更換流動相種類等等。 當殘留不可避免時,指導原則指出在分析時試驗樣品不能隨機進樣,應采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上種種措施,比如根據血漿藥物濃度—時間對應關系將高濃度樣品優先進樣,或者在高濃度樣品之后加進一針空白樣品,甚至在某些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LLOQ提高或ULOQ降低,使之在方法開發中予以解決并通過方法學驗證,且在樣品分析時應用這些措施,以確保殘留不影響分析方法的準確度和精密度,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