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樣本溶血的那些事兒來源:普瑞瑪 時間:2022-11-18 16:49:23 瀏覽:2539
一.你知道什么是樣本溶血嗎? 樣本溶血是指在采集、運送、分離和保存血液的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尤其是操作不當引起的紅細胞在體外破裂,紅細胞的破裂會造成大量的細胞內物質進入血漿以及血清稀釋等系列變化,而造成的溶血現象。 二.那為什么樣本會溶血呢? 由我們來細說細說造成樣本溶血的因素吧! 1.注射器或針頭不干燥,不清潔,含水或其他引起血細胞破裂的物質。 2.采血過程不規范造成樣本溶血。如在采集犬、猴樣本時,壓脈帶捆扎時間太久,扎得太緊,淤血過久;采血時負壓過大,紅細胞受外力而溶血;采血時定位進針不準,針尖在靜脈中穿刺不暢,造成血腫和血樣溶血;靜脈穿刺處用乙醇消毒,乙醇未干即開始采血也會發生溶血;抽血速度太慢或太快,也會引起血細胞破裂;血液注入容器時未取下針頭,短時間急速放血,造成血細胞間激烈碰撞而引起溶血;抗凝血樣在混合時,振蕩力量過大;血液未完全凝固前進行振蕩;采血時,為增加血流而擠壓采血部位;用力推注射器,產生大量氣泡等。 3.采血初始,空的真空采血管負壓相對較大,血液流到管底的速度快,發生了血細胞之間的激烈碰撞,導致細胞破裂發生溶血。 4.血液存放時間過長 5.血樣在送檢過程中,擠壓或振動過大等。 6.采血管質量不過關,真空采血管在制造過程中,試管內壁處理不好導致血細胞掛壁而造成血細胞破裂導致溶血。 7.注射器與針頭連接不好。 8.動物本身有溶血性疾病。 9.血液樣本被冷凍保存了,低溫使得紅細胞破裂而溶血。 三、溶血的樣本對檢測結果又有哪些影響呢? 溶血對不同檢測項目結果的干擾機制是不同的,主要包括: 1.細胞內外成分濃度差的干擾,當樣本溶血時,細胞內含量高的物質順濃度差溢出,使測定結果明顯偏高,如ALT、AST、LDH、K+、CK、P等。 2.溶血時,血細胞中濃度低的物質稀釋血漿標本,使測定結果偏低,如ALP、GGT等。 3.細胞內、外液成分之間存在干擾。 4.有色物質對某些項目化學反應前后顏色變化的吸收光譜產生干擾,如血紅蛋白干擾對TP、TBIL、DBIL等的測定,由于血紅蛋白的顏色影響原實驗最佳波長的選擇。 5.溶血還可造成某些病毒表面抗原假陽性的檢測結果。 6.APTT值:紅細胞膜含有磷脂,溶血標本具有與血小板Ⅲ因子(磷脂)相似的凝血活性,能縮短溶血血漿的APTT值。 四、遇到溶血的樣本,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1.能重新采集血樣的,盡量重新采集,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對結果的影響。 2.如不能重新采集的,可以考慮從方法學上克服或減少溶血的干擾,如通過設置樣品空白或改用雙波長比色。 五、我們該如何避免樣本溶血呢? 1.使用國際標準真空采血管使用合格的真空采血管,避免用負壓過大、吸力過猛的特制真空采血管,以減少溶血機會。 2.在采血前,選取合適的靜脈,避免選擇過細的靜脈,以免引起血流不暢。 3.遇到采血困難的動物,扎止血帶的時間不可過長,也不要反復拍打或擠壓穿刺部位,以防機械刺激造成溶血。 4.采血時要選擇好穿刺,常規消毒待消毒液干燥后,找準血管,爭取一針見血。 5.血液采集后應盡早離心使血漿或血清分離出來,血液放置時間不宜過長。 6.妥善保存樣本,避免冷凍,在血液樣本的運輸過程中,防止過度振蕩而發生溶血。
綜上所述,血液樣本發生溶血的原因較多,大多與操作中技術不當有關。溶血樣本對于一些檢測指標的結果也有較大影響。故為減少樣本溶血,我們應該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著重于細節之處! |